心癮有很多種:打機癮、煙癮、麻雀癮、唱K癮、shopping癮……還有睇醫生食藥癮。
食藥睇醫生,不會帶來快感,但可減輕身體不適,也容易做成心癮,覺得無睇醫生或食藥時,就不自在,這個癮可以是好,也可以是壞。
癮——令人更有恆心
「癮」給人負面感覺,但也有其功用。對於要長期有策略服藥,才更有效治療的病,「癮」可避免患者在取得短暫勝利後自行停藥,延誤病情。如便秘或失眠,不論中西藥都可以很快有效,但若沒有按照策略建立正常排便或睡眠習慣,就自行停藥,很快就會回到從前,且越見難治。此時有「癮」的病人,反而容易醫治。
浪費金錢時間
每周都會有兩至三個病人,是我認為不應該吃這麼多藥,或我不應開藥的。雖然我已多番解釋,但患者仍堅持每天要服藥,且必定來覆診,風雨不改。
病人會說:「食了藥會好少少。」表示不想停藥。若經過一段治療,仍是這樣,就要認真審查,是力度不足,或是其他原因令舊患復發?還是那些好轉只是心理作用?若懷疑是心癮問題,就要想辦法替病人
斷癮。
只睇一個醫師或 Doctor shopping 都不太好
香港是一個交通醫療都便利的地方,只要願意搵,總有一個合適、經濟上又能負擔的診所在附近。除非是奇難雜症,或特殊原因,都不建議山長水遠去睇病。「我一定要看你才會好。」經常出自一些對自己選擇很執着,或控制力較強的患者口中。我都會坦白回應:「我只係個普通醫師,其他醫師都可以做到。」但人就是會預先設定答案,然後對號入座。
如果能用一點時間,在自己家或工作地點附近,找幾位合適醫師做後備,有病時就會方便些。
避免心癮,醫師有責
身體欠佳,除了服藥外,還需配合日常作息調整,才可達到更佳效果。只要病袪七成,體質明顯改善後,就會要求患者慢慢減藥,變為服三天停一天,到服兩天停一天,再慢慢變做隔天服。一方面讓身體慢慢適應無藥,另一方面可減少患者的心理依賴。
醫師要照顧患者身體和適當有限度兼顧心理。如太多心理問題,就交給其他專業人士跟進,例如社工。
診所客似雲來,一定有其原因——流感高峰期、經濟不景、地區好、真的醫術高明?還是只是一堆有心癮的患者在looping?